Jul 18. 2025 - 学院动态
2025年6月30日至7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携手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的研究教学团队联合主办大湾区人机交互暑期学校。该活动同时也是ACM粤港澳大湾区人机交互分会(Greater Bay ACM SIGCHI Chapter)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暑期学校聚焦于“超越以人为中心的社交机器人思辨设计”,旨在探讨非人形社交机器人在更未来更广泛生态系统中的前景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活动吸引到来自国内外6所高校19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参与,他们深入学习关于思辨设计、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框架,对深圳当地企业和自然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将知识、观察和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概念,利用模块化工具和开源智能硬件将这些设计概念转化为可交互的装置原型。
开幕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院长Thomas Kvan致辞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ACM粤港澳大湾区人机交互分会主席赵盛东致辞
课程回顾
在讲座环节,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资深讲师Aadjan van der Helm 深入讲解了“思辨设计”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如何将设计思维从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他强调,设计不仅是为人类服务,更是要关注人类与自然、技术之间的和谐共生。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Alessandro Ianniello则进一步阐述了“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图.代尔夫特理工大学Aadjan van der Helm和Alessandro Ianniello两位老师正在授课
在实践设计工作坊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讲师 Martin Havranek 向学生系统介绍了本次工作坊所使用的硬件与软件工具包,并指导学生将设计概念转化为可交互的原型。
图.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讲师Martin Havranek 指导学生进行交互原型开发
暑期学校期间,学员们还参观了深圳科创学院、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seeed studio)、优必选科技(UBTECH)、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和华强北商业街,深入了解了深圳在科技创业、智能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和发展,以及从生态设计的角度重新思考科技对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些实地考察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知识,也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图.暑期学校师生参观深圳科创学院
图.暑期学校师生参观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
图.暑期学校师生参观优必选科技
图.暑期学校师生参观红树林生态公园
图.暑期学校师生参观华强北
图. 暑期学校实践设计工作坊
成果展览
2025年7月5日下午,大湾区人机交互暑期学校成果展览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顺利开展。活动吸引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前来参观互动。在开场发言中,Aadjan和李雪亮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同学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代尔夫特理工大学Aadjan van der Helm老师和李雪亮助理教授进行开场发言
图.观众与机器人进行交互
图.暑期学校成果展合影留念
作品介绍
FantaSkipper/奇幻弹涂鱼
作者:Khaliun Ganbat, 王艺, 凌欣怡, 喻厚洁
设计说明:FantaSkipper 是一款以弹涂鱼为灵感的机器人,旨在通过物理互动帮助人类重新建立与身体和自然的联系。它以机械的方式运动,但当被触碰时,会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声音回应,仿佛感知到人类的存在。这种对比促使人们思考物理接触如何改变关系。该机器人由 Raspberry Pi Pico W 微控制器驱动,采用 CircuitPython 编程,通过触摸传感器检测接触,激活流畅的动作和声音,探索连接、关注和互动的本质。
Spoonbot/黑脸琵鹭机器人
作者:王沫, 吴思彤
设计说明:Spoonbot 是一款受濒危黑脸琵鹭启发的社交机器人,旨在帮助人类重新扎根于物理世界,并学习与其他生命温柔共存。它不追求效率,而是通过缓慢、耐心和敏感的方式引导人们重建基于触摸、时间和信任的关系。白天羞涩、夜晚敏感的 Spoonbot 通过轻柔的振翅和鸣叫邀请用户互动,传递出“联结需要时间,温柔是力量,共存需尊重所有生命”的核心理念。其设计融合了机械与有机元素,象征着机械与自然的共生。
Wings Beyond Dimensions/维度之翼
作者:梁家瑜, 孟宪琦, 姜欢书
设计说明:Wings Beyond Dimensions 是一款受蝴蝶启发的机器人,模拟昆虫的感知、运动和交流方式。它在独处时以平缓的节奏振动翅膀,当触碰其触角时,翅膀振动加快,内置 LED 灯亮起,仿佛与人类进行对话。这种动态交互不仅展示了技术对自然生命的模拟,也唤起人们对自然界感知和交流方式的重新思考。该机器人通过细腻的互动,强调了技术与自然和谐共舞的理念。
Silver Ant/银蚁
作者:吴洛伊, 吴嘉俊, 陈钰太
设计说明:Silver Ant 是一款探索触碰与人类关系的机器人。它通过模拟触碰的微妙平衡,提醒人们关注触碰的时间和距离。白天的触碰是轻快的问候,短暂而清晰;夜晚的触碰则可能打破宁静,带来不适。这款机器人通过这种对比,探讨了触碰在人类互动中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微妙的物理接触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感知。
Byebye Kitty/再见猫猫
作者:张伯宇, 张树森, 李西蒙
设计说明:Byebye Kitty 是一款猫形机器人,它以一条柔软的触手作为唯一肢体,模拟猫的耳朵、尾巴和爪子的动作。它对环境的微小变化做出反应,但并不因人类的接近或注视而改变行为。这款机器人曾是为人类设计的“理想宠物”,如今却独自在地球上存活了数百年。它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对环境的敏感反应,提醒人们关注自然和身体的存在,而非单纯的互动或情感模拟。
Fiddler Crab Robot/招潮蟹机器人
作者:王楚珺, 金东立, 赵钊
设计说明:Fiddler Crab Robot 是一款以招潮蟹为灵感的机器人,旨在通过自然的节奏引导人类重新感受物理世界的脉动。它静静伫立在潮汐岩礁上,机械钳始终高举,邀请人类互动。白天活泼摆动,夜晚轻柔徐缓,它与自然的昼夜节奏同步。机器人内部的微型电机、光敏元件和智能算法使其能够将环境数据转化为优雅的机械动作。其半透明外壳下的精密机械结构清晰可见,展现出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总结
本次大湾区人机交互暑期学校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仍在继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科技)与人的关系早已超越“服务—被服务”的二元框架,未来的设计创新应当把焦点从“人”本身移向其赖以生存的复杂环境:科技如何重塑人类社会?又如何与生态共生?这场讨论,才刚刚开始。
供稿 | 王可卓、朱丽莎
审核 | 李旭